時間:2022/05/18 (三)
分享者:施建邦|所以設計設計師、雙連大溝保存發起人 吳思儒|景澤創意 執行長
紀錄:陳思捷/攝影:簡翊真
2020年夏日, 雙連捷運公園綠地保留自救會與貳拾號公民會所共同發起「雙連尋憶趣綠地快閃行動——生態調查員」。時隔兩年,在本次社會設計實驗室特別加場中,景澤執行長 吳思儒與深耕雙連生態環境的施建邦,攜手共思中山到圓山捷運沿線綠地公園生態行動未來方向。
從多物種角度重新詮釋城市生態
吳思儒強調:「生態的功能是人為定義的。」過往多從人類中心的角度建構、定義科學知識,關注有經濟利益的自然資源,忽略生態系統裡,動植物與自然串連的系統力量--如空氣、重力、水文,相互依存的網絡。
然而,物種與人類應有同等的重要性。在城市發展已使生物棲地破碎化後,綠廊的重建在此中扮演串聯綠地、水源的角色,給予蟲鳥遷徙的中繼站;而綠地公園身為城市中的森林,擁有如烏桕、綏草等隱藏版生態寶藏及二十餘種鳥類,可以做為綠廊發展的起點。
城市生態調查的前哨,是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看待自然的片面觀點,探查物種間奧妙的互動關係,賦予其生存重要性。
論述轉向:找回生態的非市場價值
欲說服公眾與工程單位投入綠色生態守護,除了以環境教育、生態體驗創造人與自然的連結、共感,以功能導向回答「自然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仍是十分關鍵。
不同於經濟利益的訴求,生態系統服務、文化意涵都是應被強調的非市場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強調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基礎下,自然可為人類生活帶來固碳、調節氣候、遊憩、保存基因多樣性等多元服務,看似無法以錢量化,但生態消逝對人類社會的反噬將難以想像;此外,部分動植物也在人文脈絡下賦予特殊意義,如蓬萊綠地的大樹象徵對公共性退步的抵抗,擁有不可量化的文化性地位。
藉由夥伴們對自然價值的討論,釐清以論述重構、視角轉換為起點,讓生態調查透過物種指認,正視公共工程中遭到壓迫的動植物生存空間,重新肯定城市綠地之於人類生活的價值,即時補漏。
生態調查策略:由點至面,紀錄空間與時間的變遷
一次一塊地,生態調查的紀錄工程需要投注大量人力、心力與時間。
討論至行動策略,夥伴們期望從盤點線型公園綠地樹木、開花草類、鳥種的形貌與點位分布開始,逐步納入鄰近水文、校園、公園等生態潛力點以建立穩定的觀察路徑、頻率與生態地理資料庫;並盼望待時序拉長,能窺見物種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變遷,發展台灣在地城市的生態敘事。
回顧本次社會設計實驗室,夥伴們重新以跨越物種、生態系統全貌的角度思索綠地保護行動與人類生活的關聯,帶著過往的經驗,共商未來的生態調查策略。面對下一步,期待能動員大量社群人力,招集關心淡水沿線綠地生態的夥伴,攜手投入調查調查行動,凝聚守護城市綠地未來、監督政府工程的群眾能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