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貳拾號公民會所

場次31|路樹去哪了—都市綠化議題工作坊 第二場

Updated: Jun 22, 2022

時間:2021/09/29 (三)
分享者:吳思儒|社會設計實驗室 發起人
紀錄:呂子昀/攝影:簡翊真

社會設計實驗室期望將社群力量集結串聯,在分享與討論的來回激盪中,展開一場沒有限制的社會創新實驗!而這次,我們談了關於「都市綠化」的議題,並聚焦在「環狀線Y24-28:士林中正路行道樹砍除事件」進行討論,也與其他關心路樹議題的夥伴共同發起一場「為老樹綁上黃絲帶」的公民行動,期望喚起更多在地居民對此事件的關注。


砍樹事件背景與政府決策機制的漏洞

今年七月,士林捷運站前中正路一帶,整排路樹因《環狀線臺北市區段植栽移植先期工程》而無預警被砍除,引起在地居民的關注。在該計畫預計被砍除的304棵樹中,並沒有每一棵被砍除的樹都有對應的樹木風險評估報告,這些陪伴我們城市數十年的老樹在被不當管理之下,被判定為有安全疑慮的危木,並將一一砍除。

然而,依據現行法規,樹木移除的作業並沒有經相關主管機關—台北市公園處的把關,而是由捷運局聘請專家完成評估報告後直接簽報市府核准,而樹木移植的程序不只須經公園處審查,盤點時還須將樹木移植的費用、移植後的定植點、樹木存活機會及後續養護作業納入考量,種種因素下造成樹木移除與移植的門檻差距過大。


樹木風險評估的問題

夥伴們提出希望可以親自請樹藝師到現場來檢查樹木,重新評估樹木是否需被移除,然而若同樣使用樹木風險評估報告中的項目作為標準,僅依據現狀判定樹木要被移除或是移植,則會忽略樹木在綠化城市中的價值,也無從客觀地將樹木的狀況、樹木移植的價格及樹木本身的價值三者權衡。也就是說,樹木風險評估不應成為樹木被判定是否要被移除的唯一標準。


行道樹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生態服務系統說明及舉例/繪製:呂子昀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指的是以價錢評估人類能從生態系獲得的益處,量化生態系服務活動強度後,再擇定評價方式及價格係數,除了科學性的指標外,在路樹議題上,行道樹在城市中也創造了三項文化性的價值:情感、教育及美學。除了樹木砍除後等到新的樹木要回復原有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至少要十年以外,新的樹木和在地居民間的情感關係及所呈現的美學價值也全然不同,而這也是能促成一群關注路樹議題在這個場域對話、創造行動的重要因素。


公民的角色

社會設計實驗室秉持設計思考以人為本的觀念,注重人的需求,而在此議題上,行道樹應該是台北市市民的需求,卻有許多民眾未察覺到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或是不知道這個事件對自身所造成的影響,而這也呼應市府在事前並沒有以文宣、說明會等公開說明的方式,讓市民對移除、移植工程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的東西是什麼」,凸顯了公民參與決策機制的不足。


為老樹綁黃絲帶活動

在這場工作坊中有夥伴提到10/9將發起一場「為老樹綁黃絲帶」的活動,透過這個晚上的聚集與激盪,串連了更多關心路樹議題的夥伴參與,除了希望為老樹祈福之外,更重要的是喚起更多在地居民對此事件的意識與關注。而號召一場公民行動除了要有明確的訴求外,也須提供更完整而明瞭的論述,指出現有移除評判機制的瑕疵,才能吸引更多民眾的關注,進而開啟對話。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