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8/27(三)
分享者:吳思儒|貳拾號公民會所 發起人
紀錄:王翊蓁/攝影:簡翊真
「蓬萊是地名,相逢是希望居民他們可以在這裡相逢」
這次社會設計實驗室,談論到「蓬萊。相逢」這塊土地的各種可能性,讓我們思考台灣城市綠空間存在的價值,透過語言與照片穿梭於這塊城市綠地的過去與未來,並邀請 貳拾好公民會所的發起人 吳思儒 ,基於對這片綠地深厚的情感,他同時也認養蓬萊。相逢,我們在這開啟一場實驗,在實驗室允許提出天馬行空的假設,在這裡可以放心、自在地提出任何意見,再去驗證與討論,因為參與的夥伴們都會好好的把你的想法接住。
城市綠空間:從阿拉斯加到台灣
首先,蓬萊。相逢的認養人吳思儒從城市綠空間這個可以涉及廣泛層面的名詞,帶到一個關於本質的切入點,談起了生態經濟學中的緣起緣由,八零年代的阿拉斯加漏油事件,因為此事件對於生態造成危害,進而危害到漁民的生計與生存,但由於難以衡量損失的賠償金大小與受影響區域的範圍,所以產生了環境經濟學這個名詞,並重新梳理了人與生態密不可分的關係。
繼續討論到環境中生物與非生物的關係,是相互影響且密不可分的狀態,人們會浪費環境資源讓自己覺得被滿足,然而如失控般的過度擷取資源,導致類似阿拉斯加漏油等事件,所以社會設計的提問就非常重要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提及到自然環境的保護與自然資源的永續,這說明這樣的環境議題是全世界都即將面臨,思儒認為,基本上沒有正義的社會,環境就不會好,因為不正義代表掌握很大的權力,像是一個人就可以控制兩萬個人,所以就可以濫用資源。這句話好像一顆直直朝著臉丟過來的大直球,讓我感到措手不及,直逼你我去思考身為公民的我們,可以在制度底下怎麼去解決問題。
接著,他把大家的視角拉回台灣。
台灣不像其他國家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因此保護森林並不會造成任何產值增加,但我們可以研發建築技術去保護環境且讓產值提升,並賣去其他農業為主的東南亞國家,而這件事情沒有對錯,看你們自己的選擇。
與綠地好好相處
不論是生態環境或是生活品質,人們都可以從綠地獲得好處,以生態環境的角度來說,綠地調節氣候、維持生物系統的平衡並防止城市淹水 ; 若以社會文化的角度來說,提供了休閒遊憩的場所,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聽著現場許多夥伴對於自己心中最喜歡的公園進行回憶,彷彿公園綠地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佔有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
倘若從這兩個角度去思考,對於公園綠地的看法也許就會不同。
公民參與出現的矛與盾: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你們喜歡大的公園還是小的公園呢?」
思儒丟出了一個簡單不過的問題,引起了台下夥伴此起彼落的討論,有人喜歡大的,因為想要保留、看到更多元的生態系,有人喜歡小的,因為分佈會較寬廣、人群較少,增加他停留的意願。台灣是民主社會,所以公園才會有大有小,因為民主社會要滿足各式各樣人們的需求。
但又因為是民主社會,每個人的聲音不同,對美感的定義也不同,因此在公共空間的使用與規劃上,該如何有效的整合民眾的意見,盡可能共同找出一套符合公共利益的做法,而不是用傲慢的觀念去看待事物,直接阻絕溝通的管道。從事社區營造,常常會出現的問題就是身為外地人的社規師和在地居民的想法和意見常常有出入,這兩者之間要建立良好的互動管道與溝通模式,以及不段思索創新的方式,才能順應這個所有事物都不停變動的時代。
「蓬萊。相逢」相關議題:社區X人本交通X景觀
接著由景澤創意公司的實習生 簡廷軒、陳姿均來發表他們觀察到的議題。
首先民眾可以透過這塊綠地的空間,凝聚社區意識,舉例來說,韓國的首爾綠色信託計劃,將綠地把體育館變成生態園區—首爾森林公園,承辦了生態導覽和環境教育,且有企業、學校、志工一起合作的公園維護工作,反觀台灣對於綠地如何促進社區意識的部分較為忽略,更傾向於硬體設施的建置,像是共融式公園等。景澤創意公司的實習生認為,可以串連位於大同區附近的公園、綠地。
第二,人本交通的核心概念為下列四項:在地化、人性化、環境永續、綠化設計,而與蓬萊較相關的概念為人性化與綠化設計,人性化是追求社會公平性,能夠保障用路人享有平均的路權分配。綠化設計則是希望能夠補償人為建設對環境造成的傷害。
最後,景觀議題的部分,植物可以替都市製造柔和感,且會依照植栽的種類、與四季所呈現不同的樣貌創造出視覺上豐富的層次感與變化,因此這塊都市中的綠洲,對於大同社區的意義不同的在轉變
用柔軟的身段去了解一個地方
在討論的過程中,夥伴們提出各種收集地方居民想法的方式,包括設置自助留言板、依據地名設計盆栽以美化環境。有一位夥伴提到可以用較local的方式與居民併桌共食,思儒提供我們另一個方向來思考,若今天換站在居民的角度思考,會不會覺得所謂專業的田野調查,常常用一種很生硬的方式去直接詢問居民,況且在地居民也沒有義務要協助你完成調查工作。
也許可以採取一些有趣的互動來吸引民眾,又或著可以透過日常的實際參與引起居民的好奇心,舉例來說,有夥伴提出可以利用自製的撕條廣告、在居民倒垃圾時在公園用投影幕播放宣傳片,讓居民的心態由被動轉為主動,製造出自在且舒服的對話。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想要參與公共議題的任何人,我相信柔軟的態度是幫助溝通的潤滑劑,畢竟認同、關心、陪伴,這些行為往往都討人喜歡也能避免重複的惡性循環。
如果你是路人甲,你會.......
夥伴們提出各種面向的想法,有的人期望綠地的正常使用方式「綠地多一點,硬體少一點。」,也有些人渴望綠地具有療癒的效果,能在下班後,倒垃圾時能在綠地感受到精神壓力的消除,就算只是單純地看一看,也能讓一整天疲憊的心情獲得舒緩讓它成為社會補充能量的土地,有些人也覺得可以變成一個儲存回憶的空間,收集這條街上的回憶與情感。
也有夥伴提到要善盡使用者責任,有使用就要負責維護,在這個過程中花了些時間去參與,就會產生感情,進而產生認同感。當然,也會對社區產生意識,而蓬萊這個空間是由所有人的意識聚集而成的,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元素,組成為社會補充能量的場域。
與蓬萊走過了好多個日子,見證這塊綠地從被鐵皮的圍籬環繞,招集民眾作伙空氣野餐,一步一步到凝聚居民力量打造成自己理想的生活樣貌,並將這股力量擴張到路上經過的行人,讓更多人加入這個獨特的生態,藉由觀看人們與植栽的變化,感受到無比堅韌的生命力。
大同區的人為自己創造一個專屬於他們的獨有經驗,與大自然互相合作,並肩合作拾起改變的力量。
議題還在持續發酵中,邀請你們加入社會設計實驗室。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