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7 (三)
分享者:陳彥甫|大同大學 媒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紀錄:呂子昀/攝影:韓薏雯
隨疫情嚴峻,社區工作看似受阻,卻也成為重新審視、盤點的契機。本月沙龍以高齡者議題為出發,探討在疫情下展開高齡者社會設計的可能。
用聆聽與尊重打破片面的想像
與會講者 陳彥甫老師分享其帶領同學設計「失智症活化活動遊具——骰骰」的歷程,講者提到,「聆聽與尊重」是社會設計的關鍵。
該設計過程以台北榮民之家的高齡者為場域,或許「榮民之家」與「長者」會引導出對受訪者的想像,但長者們的真實脈絡,例如歷經戰爭與身分混淆如何連結到他們的生理狀況、教育程度,卻要在訪問過程中面面重建對高齡者立體的認識。
除了言語,觀察也是一種聆聽。好比同學在訪問前原以為「失語症」的長者會難以交流,但互動後發現,他們會輕輕的點頭回應、用手指比畫,在非語言的領域傳遞同等質量的訊息。
社會設計的第一步是同理與看見需求,面對高齡者我們往往太過熟悉,因而陷入標籤化的單一思維。陳老師的分享以尊重與聆聽為起點,作為進入議題的第一把鑰匙。
核心課題:發展大同區高齡者的社會網絡
「貳拾號於大同區高齡議題的期待,是以『社會系統』帶出『網絡式的支持』。」執行長 吳思儒說道。
不論疫情,走向超高齡化已是必然。現今機構對於高齡者的扶助多以個案關懷為主體;但還有一群長者,他們生活平凡、上街買菜,不需要時刻的看護或專業協助。針對這群高齡者,社會系統建構的目的是使他們在互動中產生信任,從跨代、同代的交流中再次與社會建立連繫。「讓生活更快樂一點」,是網絡平凡而重大的意義。
在疫情期間,日照中心活動暫停、出門減量、人際網絡遭到隔絕,「加速老化」是許多長者面臨的新難題;而值得省思的是,早在疫情之前,活躍的社區長者一旦面臨行動不便,難以出門、社交圈急速萎縮所產生的影響不亞於現況,使他們在視野間宛如消失。因此,「在無法實體交流中如何產生人際網絡連結」是疫情當前的目標,也是高齡社會網絡長期面臨的挑戰。
發散、疊加:形式與內容的雙向設計
形式與內容是行動方案設計的兩大軸心,形式會決定行動是否能在疫情期間操作、內容則影響長輩們的參與。
討論由與會夥伴各自的分享展開。任職於後青春繪本館的珮茹提道,「訴說」與「被聆聽」能讓長輩感受到個人生命故事的重要性,倘若能結合媒體平台的推力,將使長輩知道自己被關注、被需要,也能促成社群。
彥瑋則以過去操作長者線上自畫像課程為例,帶出新穎、自我認識與展現的內容設計,同時也提出線上操作,如line直播、抖音等社群的使用可能,並進一步說明,疫情的現況是使高齡者「習慣線上化」的機會,從由他人協助拍攝、面對鏡頭開始,或許能成為長者走向自行視訊前的培力。
第一階段的沙龍,在內容上凝鍊出「社交」與「被需要」兩個面向,並在形式上歸結出線上、實體活動並進。
盤點與收斂: 由廚房延展的光陰故事
奠基於第一階段討論,執行長補充過往田野調查中的發現,好比男性事業的分享較容易被看見、新住民隨居住時長漸趨熟悉社區的消費與生活型態。
以此為養分,行動方向改以「女性長者」為主角,並聚焦至過往女性的必備技能:「烹飪」。烹飪的紀錄在於「食譜」,而食譜的存在可能彰顯了女兒與媳婦不同社會角色下的故事;烹飪前的「採買」是生活經驗的累積,而在人口持續流動的社區中,此些經驗能成為指引初入大同、迷惘的人們的智慧。貳拾號的腳色將是成為資訊的轉譯者,結合前述線上拍攝、線下採訪的模式,讓女性長者的生命故事得以紀錄、聽見、進而傳承。
回顧本月沙龍,疫情給予我們新的眼光,調整高齡行動的形式;陳老師的分享則以「聆聽與尊重」開啟與會夥伴同理高齡者社交參與、期待「被需要」的渴望,並一起產生社區長者的高齡食譜的行動方向。期待更多夥伴參與五月份的社會設計沙龍,使行動方案落地、發揮行動影響力。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