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貳拾號公民會所

場次09|二輪戲院X設計思考X社會設計

時間:2019/02
分享者:彥霖|設計師

社會設計實驗室期望將社群力量集結串聯,在分享與討論的來回激盪中,展開一場沒有限制的社會創新實驗!而這次,我們聊了「二輪戲院與設計思考」。

「關心社會,從自己開始。」

彥霖分享了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思考著身為一個設計師,一個解決問題的人,如何才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從設計思考的角度,來解決自身想要保留並延續的生命經驗,一個逐漸沒落的產業—二輪戲院。

從三重的幸福戲院開始與二輪戲院結緣,彥霖把握住政府釋出的機會,做了二輪戲院背後的記憶與脈絡調查。


彥霖分享二輪戲院的點滴

二輪戲院的遊戲規則


一部新出的電影,在下檔的二到四個月後,會重新在二輪戲院上映。目前台灣僅剩下十四間的二輪戲院(編按:高雄和春戲院2019年4月歇業;嘉義新榮戲院於9月歇業;2020年僅剩十二間),北中南皆有具代表性的戲院,台北的朝代戲院、台中的萬代福影城以及台南的全美戲院,是三間相較沒有經營壓力的二輪戲院。票價皆比首輪便宜許多,且一次可以看很多部,並且沒有像首輪戲院有如此多的限制。

二輪戲院的記憶

二輪戲院時常反映了一個地方曾經繁榮的文化。二輪戲院的所在地,很多都是在相當接地氣的場所,像是夜市、傳統市場附近。對當地人來說,許多人都有從小在此看電影的記憶連結。

然而隨著經濟中心的轉移以及消費習慣的改變,二輪戲院也受到了許多的衝擊。二輪戲院在一開始也並非二輪,只是本土的戲院。錄影帶的出現是早期的衝擊,讓許多小本經營的本土戲院決定轉型為二輪戲院的運作模式。而後DVD的出現、連鎖影城來台、金融海嘯、網路崛起等等。隨著每一次的衝擊到造成了本土戲院的轉型或消逝。

「我就是喜歡去威秀看電影,為什麼我要去二輪戲院?」

在參與計畫的評選當中,評審提出了上述的問題。彥霖覺得,保持消費型態的多元性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以後去看電影都只能去威秀,或是信義區逛百貨公司看電影,而少了一種可以花少少的錢,就可以跟好朋友一起邊吃邊看電影的選擇,似乎有點可惜。彥霖想做的就是保留看電影選擇的多元性,以及保留二輪戲院所乘載的文化記憶。在地的老戲院通常都會是一個地方的地標性建築物,也都經歷過不少的興衰,並留下了許多的痕跡。


設計思考圖解流程

設計思考的協助


設計思考從「同理」出發,需要了解參與者、使用者或相關人士的想法,設身處地的為其著想,才能夠準確的「定義問題」;再從這些使用者出發的問題找尋「解法」,找到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以及方法;確立了解法後,需要實際的「執行」,而透過執行的籌備、過程以及結果並設定假設得到正面或是反面的「驗證」,進而去修正之前的步驟。可能是執行的假設有誤、解法不對、問題不夠準確,甚至是同理的偏誤等等。

對於二輪戲院的議題,彥霖與團隊從訪談開始切入、去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選擇二輪,以及為什麼不會以二輪戲院作為看電影的選擇。並透過青年迴響計畫,進行了21天的行動!在訪談中,他們發現到民眾對於二輪戲院有許多錯誤的印象與觀念,並且二輪戲院所撥放的電影必須要主動搜查,而沒有辦法在日常生活當中自動得知。

所以他們決定採取以下的行動:

第一個便是從「懶人包」出發並且從網路開始傳遞正確的資訊,也初步得到了一些迴響。

第二部分則是進一步的測試這樣的迴響,是否會轉化到實際行動,也就是找大家一起看二輪電影。並且在三個梯次當中,團隊嘗試了不同的體驗以及對照組,來實驗民眾對於二輪戲院的體驗干擾的翻轉。比方說,在其中一場,團隊設計了學習單,讓吵鬧小孩、超香雞排、抖腳大叔成為體驗的一部份。另一場則以改善二輪戲院座椅舒適度為出發點,提供了毛毯以及拖鞋。

然而,實際的轉換率連1%都不到。或許資訊不正確的影響對於採取去二輪戲院看電影的選擇並沒有這麼大的因果關係,亦或者是在資訊傳達的環節上還需要進一步的修正。

儘管如此,實際參與一起到二輪戲院看電影的,也吸引到10位左右參加。也就代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行動就能夠擾動10位民眾改變他的行為。如果能夠更深入的去了解這些民眾為何而來,怎麼得知資訊等等的,或許就能夠更精準的抓住目標客群,或是培養出一群喜歡去二輪戲院,與二輪戲院互利共生的一群夥伴。

「二輪戲院的價值是甚麼?」

二輪戲院原本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它補足了該時空所欠缺的生活拼圖。有夥伴提到,從產業演進的角度來看,二輪戲院原本是在彌補「首輪下檔後」與「錄影帶上市前」的過度時期。並且,對於窮學生而言,與其在一開始就追求潮流看首輪,不如把錢省下來,跟三五好友用「便宜」的價格,一起買點東西進戲院邊吃邊看電影。然而,時代在演進。現代從首輪到DVD的時間越縮越短,在家又能直接使用網路平台收看,甚至在家客廳買個投影幕,就能夠替代調八成以上的二輪戲院功能。也就導致二輪戲院越來越少。

既然原有價值越來越少,那對於現代人來說,二輪戲院的價值是甚麼?又可以是甚麼?

彥霖分享到他一直都有在關注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等議題。與二輪戲院正巧有些雷同。都是一個地方沒落的原因,而希望翻轉這樣的現象,將人流找回。社區營造談了很多浪漫的事情,像是土地情懷、故鄉愛等等,也就是地方認同的展現。但回到現實面,地方經營者是否在乎這些,還是商業活動、生計才是最重要的,既然賺不到錢,該淘汰就應該要淘汰呢?

這個議題,引起了實驗室夥伴們相當大的迴響與共鳴。一同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以及可能的保存模式。


夥伴針對二輪戲院的議題侃侃而談

二輪戲院的價值與情感傳承


有夥伴提到,他認為二輪戲院的關鍵在於人,在於曾經是二輪戲院文化的一部份的參與者們。二輪戲院的好,應該是由已經體驗過的世代作為發聲的起點。也許不應該是由FB、IG等新世代的宣傳管道,而是應該由Line的長輩圖的方式,更容易接觸到應為目標客群的世代,再由這個世代將這樣的故事傳承下去,也許能夠將二輪戲院翻轉的關鍵之一。

關鍵角色-戲院經營者

也有夥伴提到,戲院的經營者可能是最大的關鍵。即使有再多的熱情為這個議題想了很厲害的企劃,但與戲院老闆的態度不一致,最終還是沒有辦法成功地達到二輪戲院鐵粉所期許的翻轉或保存。要能夠達成,也需要一點的緣分,需要找到第一位願意嘗試新事情的戲院經營者。或許能夠將外部成本納入考量,比方說創造社區共好的價值、支持年輕電影系學生、支持在地社區電影等等。對於公共事務好的的方式,產生外部效益,也許能夠創造出正向的循環。

實體空間的效用

也有夥伴談到以其他產業作為例子。以賣書的模式來說,在現在網路蓬勃、網路書店與電子文章眾多的時代,實體書的價值已經不再於一本書的本體,而是可以透過實體的書籍將作者、讀者以及書店串聯,讓更多的讀者有機會透過自身的發表,去連結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實體書店也擔任起連結的橋樑,除了提供場地以及活動舉辦所創造出的收益,更能夠建立起長久且較穩定的關係。這些就不是網路、在家裡就能夠達到的事情。或許也能夠提供二輪戲院的下一步,有所思考。


夥伴們針對二輪戲院進行討論

二輪戲院的反思

而為什麼我們對於二輪戲院的存亡能夠有如此大的共同感受?可能是因為建築的量體大到足以成為一個地方的地標;可能是因為他與地方文化的密切連結等等。這些具有地方感的指標性建築物,是否該原汁原味保存?還是應該隨時代淘汰?還是應該翻轉或調整其使用的方式,讓這個空間所保有的地方記憶得以延續?

也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如果我們想要的生活,是能夠保有自身的生命經驗,並盡可能地將美好的部分延續下去,二輪戲院這樣的命題,或許也反映了一個地方的生活圈,一個縮小版的社會。而我們切入這些議題的角度與態度,便會決定我們自身生活的林林總總。


10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